人民的公仆 后勤的楷模
来源:市机关事务局 发布时间:2012-07-19 09:58 点击率: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——记浙江省宁波市机关大院服务中心主任沈培荣

   

      当你一走进宁波市政府机关大院,一定会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:办公大楼前近2万平米的草坪绿荫如毯;道路两旁的花坛鲜花怒放;夕阳下,一排排自动喷灌正喷射出美丽的弧线;远处一群群鸽子悠闲地停在草地上觅食……这就是被评为花园式单位的宁波市“五大家”机关大院。最近几年,宁波机关后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:机关后勤硬件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;机关食堂通过自我管理、租赁、承包等多种形式形成了有序竞争的良性循环局面;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步步深入,已结出丰硕成果;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改革走在了全省的最前列;员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。这一桩桩,一件件,凝结着机关大院服务中心主任沈培荣同志的全部心血与汗水。

     一、后勤工作的老黄牛

      沈培荣同志1968年入伍,在部队摸爬滚打27年,从一名普通战士晋升为某集团军副旅长,1989年10月起任宁波军分区后勤部长,1995年9月转业到地方金融系统,2002年3月任宁波市机关大院服务中心主任。长期的军旅生涯炼就了他严格管理、雷厉风行、高效务实,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,丰富的后勤工作经验又使他在机关后勤工作中再展风采。

      机关大院服务中心为机关东、北、郎官大厦三个大院50个行政机关单位、22个事业单位提供后勤保障。机关后勤服务工作,上要涉及书记、市长的日常生活,下要兼顾每位机关干部的后勤生活服务。庭园绿化、卫生保洁,食堂管理、工程设施等等,千头万绪,包罗万象。自从沈主任来到服务中心那天起,他就好象逼着一股劲,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。早上六点左右就到大院,查看食堂早餐的准备情况以及大院卫生保洁情况;晚上又是最后一个离开单位。沈主任工作雷厉风行,作风求真务实,每做一件工作,从不夸夸其谈,也不半途而废;他为人表里如一,襟怀坦荡,处处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;他严于律己,宽以待人,要求员工做到的他首先做到;他关心员工胜似关心他自己,他利用单位现有条件,千方百计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和环境,每当员工生病住院或家庭困难,他总是亲自看望,送去组织的关心和温暖。

      沈主任是一个不知疲倦的老黄牛。无论组织上把他放在什么位置,他从不抱怨,不计较个人的荣誉得失,始终把工作的发条拧得紧紧的。他虽然年纪59岁了,工作精力相当充沛,心中好象装着一团火,总有燃烧不完的热情。他说话高亢激昂,走路疾步如风。他平时很少坐在办公室,总是见他下伙房、走车间、串工地,调查研究、,现场办公,解决问题 。为了能及时处置上级领导布置的工作和机关干部反映的问题,他将自己办公室的电话和随身带的手机串联在一起。无论何时何地,他总能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,及时解决急难危重的后勤工作。2004年6月的一天深夜,沈主任已经熟睡,忽然,他的手机铃声大作,电话那头传来门岗武警战士焦急的声音:沈主任,食堂煤气房煤气泄漏,异味浓重!沈主任一听一骨碌起来,火速赶到单位,指挥关闭煤气总阀门,排除险情。由于抢险及时,指挥得当,避免了一起事故。事后,沈主任召集有关人员,现场研究泄漏原因,制定了相关的安全措施。

      二、改革的先行者

       具有丰富后勤工作经验的沈培荣同志深深知道,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,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,后勤体制改革也势在必行,在上级管理局的指导下,他选准以食堂为后勤改革的突破口。

机关食堂一直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,内部管理缺乏激励机制,饭菜花色多年停留在“老面孔”上。对此,机关干部对食堂的伙食颇有微词。沈主任摸准情况后,有步骤地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。

      首先,从社会上引入市场机制,走机关后勤社会化的道路。通过公开的社会招标,选择优秀的餐饮管理专业队伍加盟到机关食堂,通过承包、租赁等形式,积极扶持社会力量参与机关食堂的竞争,并让他们有利可图。这样,机关食堂只有一个主体的垄断被打破了,就像一潭死水被激活,在各食堂之间开展了有序竞争,不仅饭菜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,花色品种日益丰富,而且机关干部可以在几个食堂之间自由流动,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。食堂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“手”来调节价格和品种,原来食堂的在编职工再也没有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优越感,因为一旦经营不好,随时就会被市场所淘汰。

      其次,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,把机关干部是否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。原来食堂一直沿用套餐供应制,就餐者不管是否每只菜都喜欢吃,都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,而且浪费很大。沈主任发现这一情况后,积极向上级领导反映,建议在机关食堂开设自助餐,此方案得到了领导的认可。自助餐于2004年1月实行。7元标准的自助餐,每餐菜肴不少于10道,点心不少于3道,1道水果,1份例汤,做到二星期菜单不重复。自助餐的推行赢得了机关干部的一致好评,食堂工作的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8%以上。为了降低成本,沈主任采取措施严把采购关,降低成本:四个机关食堂实行统一采购,调剂余缺;大宗主副食品实行公开向社会招标,实行供货商资格准入制度,每月报价一次,最低价中标;要求采购员坚持每天晚上到直供蔬菜批发市场采购蔬菜,减少中间环节。仅此一项,每天可节约经费300多元。沈主任常说:宁愿我们搞后勤的同志辛苦一点,也要把方便和实惠让给机关干部。

      在沈主任的奔走下,投入资金80多万元,先后对机关四个食堂、餐厅进行了彻底的改造。如今的机关食堂窗明几净,环境优雅,菜肴丰盛,花色繁多,难怪有一大批机关干部带着家人,一日三餐都在食堂就餐,他们说:这里的饭菜既丰盛又实惠,解决了我们吃饭的大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三、精明的当家人

       面对保障三个机关大院繁杂的后勤服务工作,沈培荣同志像个大管家,总揽全局,运筹帷幄,忙而不乱,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。不但得到各机关单位的一致好评,也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。

      内聚人气,外求发展,这是沈主任的当家理念。作为服务中心的一把手,他十分注重领导班子建设的“龙头”效应。他作风民主,施政开明,遇到单位重大问题,总是与班子成员集体商量,坚持民主集中制。党政领导配合默契,经常沟通思想,统一意见。充分依靠领导班子成员的特长,合理分工,放手让副职和中层独立开展工作,积极推行干部的层级管理。大大调动了广大机关干部的积极性,上下齐心, 增强了中心的凝聚力,出现了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。为后勤改革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
      大院服务中心是个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,在编员工70多人,市财政只保证员工的基本工资,奖金福利要靠中心自己解决,,每年的资金缺口达100多万。发展是硬道理,后勤经济也是一样,机关后勤要走自我发展的道路,也只有从机关自身的特点入手。机关小餐厅营业面积600多平方米,有10多个包厢,长期以来效益不好,机关干部也有反映。沈培荣同志凭着多年从事后勤工作的经验和敏锐的市场嗅觉,经过短期的市场调查,认为可以利用小餐厅一面临街,一面连着机关的优势,通过房产租赁的办法开个专业饭店,把这块国有资产盘活。为了实施这一计划,沈主任与工商、城管、规划、消防、环保、卫生防疫等部门多次协调。从公开招标,工商登记,内部装修,外墙拆除,到门前停车,倾注了沈主任无数的心血。先后用了三个月时间,吸引了社会资金80多万,开张了一家具有中等规模的“东苑食府”,实现机关和社会双向服务。由于经营者定位合理,经营有方,很快占领了宁波市的餐饮市场,既营造了机关餐饮接待的良好氛围,又为机关服务中心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
       “开源更要节流,要向管理要效益。”这是沈培荣同志常说的一句话。近年来全国水、电资源紧缺,宁波市的情况更为严峻,为了积极响应市政府关于节水节电的有关规定,他经常亲临一线,和广大员工一起研究节能的办法:严格控制中央空调机组运行时间和温度,气温32℃以上才开空调,并根据气温的变化,尽可能减少机组运行时间,严格控制水温,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;重点加强对食堂用电用水的管理,根据工作需要的原则,制定了一整套节约用水用电制度,如定时开空调开灯,换小自来水龙头,人离关电关水等,通过经常的教育和提醒,节约用水用电已成了员工的自觉行动;办公大楼走廊照明采取间隔照明的办法来减少用电负荷。对三个机关大院所有办公大楼公共通道的1573盏40瓦普通照明灯泡改换成每盏只有5瓦节能灯,做到既节能,又不影响照明效果。仅此一项,全年可节约用电17万度,节约电费15余万元。

       沈培荣同志对机关后勤工作的贡献和执着的追求精神,已在宁波市机关后勤系统传为佳话。他从一名部队的后勤部长,转换到地方机关大院出色的大管家,延续着“老兵新传”的动人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