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多彩生物打造“安居”工程,浙江又有新动作——近日,浙江公开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》(下称《意见》),并印发《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(2023-2035年)》(下称《计划》)。
《意见》由省委办公厅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;《计划》则是去年底联合国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(COP15)第二阶段会议达成“昆明—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”(下称“昆蒙框架”)以来,全国范围内出台的首个省级《计划》。
当下,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形势有何新变化?两份文件将怎样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?
生物多样性
美丽浙江的一杆标尺
2021年10月,云南昆明,COP15第一阶段会议成功举行。
“万物各得其和以生,各得其养以成。”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,“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,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。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,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。”大会开启前,各方就对推动形成“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”充满期待。演讲中,习近平主席呼吁“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,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”。
生态保护专家认为,动物、植物、微生物共同组成互相支持的生态系统,如果物种和遗传资源种类单一,抗风险能力弱,生态系统就更容易崩溃。“一个都不能少”,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愿景。
早在2013年,浙江就发布《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(2011—2030年)》,作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。时间推进过半,为适应国际国内新形势,去年浙江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中期评估,并重新编制本次《计划》。和10年前相比,当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虽迈进了一步,但依然喜忧参半。
“忧”在于,生态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出警告:人类持续两个世纪的破坏自然的活动造成了生物圈灾难。当前物种灭绝速度是过去1000万年平均水平的数十到数百倍,而且还在加速。
在紧迫的时点上,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迎来了新的机遇——中国作为COP15主席国,推动各方于2022年12月19日通过“昆蒙框架”,标志着今后全球的生物多样性治理达成了合作共识。
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马克平这样解读“昆蒙框架”的勃勃雄心:它主要明确了2030年要达成的十项目标,比如至少30%的陆地、内陆水域、海岸带和海洋区域得到有效保护等。与以往“遏制”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的表述不同,“昆蒙框架”还要让持续下降的曲线实现“反转”;不仅重视传统的保护和修复,还强调在可持续的生产、消费和发展上做出变革性改变,并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。
这也是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的“喜”: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更加深入了。以往人们常认为保护工作是纯粹的公益项目,大多由专业部门负责。如今更多人意识到它是一种人文、经济资源,能够服务于社会发展,实现投入与产出的平衡。
“昆蒙框架”并不是首个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球目标。2010年,在日本召开的COP10就曾针对2011—2020年的保护工作提出《爱知目标》,10多年过去,当时提出的20个目标没有一个完全实现。
可以想见,推动“昆蒙框架”履约将面临不小的挑战。而全球合作需要有整体的规划和执行方法,加强不同层级的互动,建立定期检查、推动执行、提供支持的机制。作为COP15主席国,中国要作出表率,一个前提是各级各地必须立足资源禀赋和保护工作基础,与“昆蒙框架”做好呼应衔接。
浙江是全国首个生态省,正在奋力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之地,生物多样性也是美丽浙江的一杆标尺。此次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等五部门联合发布《计划》,将为全国乃至世界共同推动实现2030年目标,共建万物和谐的地球命运共同体贡献浙江力量。
中期评估得高分 保护工作居全国前列
在制定《计划》前,摸清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“老底子”至关重要。
2022年完成的中期评估结果显示,《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(2011-2030年)》设立的30项优先行动中,28项进展优良,2项进展中等;10个目标中,8个全面实现,2个部分实现。
“浙江因自然条件所限,生物多样性资源不算特别丰富,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走在全国前列。”省环科院高级工程师汤博表示。比如,浙江是全国首个“三线一单”(生态保护红线、环境质量底线、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)省市县三级全覆盖的省份,去年全面划定实施“三区三线”(根据农业空间、生态空间、城镇空间三个区域,分别对应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、城镇开发边界、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)。一个区域哪里可开发、哪些留给自然生物,都有一把“绿色标尺”。
目前,浙江大地上共有国家一级、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2种,国家一级、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5种。在海域,700多种鱼畅游;在空中,全球9条候鸟迁徙路线之一的“东亚—澳大利西亚”迁徙通道穿越浙江,全省7个海湾都是候鸟的重要越冬地和停歇补给站点。
中华凤头燕鸥是浙江的夏候鸟之一,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、世界极度濒危物种,它曾因数量稀少、几近绝迹而得名“神话之鸟”。20年来,浙江各方为挽救这一极小种群作出了主要贡献,目前省内已有3个中华凤头燕鸥人工招引地。目前已知的全球200余只总量中,在舟山定海五峙山列岛、宁波象山韭山列岛人工招引地观察到的数量占近85%。
2011年起,浙江对50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开展系统拯救保护工程;2017年,又率先在国内启动针对29个重点珍稀濒危物种(类)的抢救保护工程。“十年间,浙江一是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‘就地保护’体系,二是建设动植物园、种质资源库(圃)等‘迁地保护’体系。”汤博说,人工繁育、栖息地改良、野化放归等措施,辅以生态环境改善、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等支持,有效缓解了物种濒危的程度。
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。近年来,丽水、安吉等地开展创新实践,让多彩生物作为绿水青山的一部分转化为金山银山,为公众谋得经济红利,并激励社会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。
比如在2014年,丽水建立了全国首个覆盖全区域、全品类、全产业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“丽水山耕”,促进稻鱼米、杨梅、油茶等生态农产品增值溢价;2019年,作为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,丽水出具了全国首份以村为单位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(GEP)核算报告,还不断开辟生态产权交易、“两山贷”、GEP贷等价值转化路径。
基于基层首创,浙江于2020年在全国率先发布《生态系统生产总值(GEP)核算技术规范 陆域生态系统》省级标准,搭建生态资源资产经营管理平台,包括多彩生物在内的山水林田湖草海作为标的物,显露出不菲的价值。
新的阶段,浙江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,《意见》指出,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,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良性互动,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;《计划》已明确浙江要做生物多样性治理现代化的展示窗口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实践典范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省域样板等战略定位。
GDP与GEP协同增长 期待下个十年更多彩
当前,“自然城市”“城市生物多样性”等新概念层出不穷。大家普遍认识到,必须强化生物多样性在城市发展和规划中的地位。本次《计划》设定的2030年目标,第一条就是“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基本实现”。
顶层设计层面,2021年国家发布的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》对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、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等提出了明确要求,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也提出“全面加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”。
记者了解到,本次《计划》向15个省级部门和全省所有设区市、县(市、区)两级人民政府印发,足见浙江的重视程度和决心。
在总体思路上,《计划》锚定2030年和2035年目标,分四个领域(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、全力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威胁、着力提升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共享水平、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保障)明确浙江要优先做到的30项行动,并且设置了每项行动的2030年目标。
回应“昆蒙框架”遏制并扭转生物多样性颓势的要求,《计划》在“全力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威胁”领域共列出10项优先行动。比如,浙江将优化就地保护网络和迁地保护体系、加强海陆生态修复、改善环境质量、加大执法力度和防控外来物种等。这些都是一以贯之的工作,力争到2030年,至少30%的陆地和内陆水域以及沿海和海洋区域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——与“昆蒙框架”做到了精准衔接。
“着力提升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共享水平”领域,不仅回应了“昆蒙框架”可持续制度变革的要求,还要为浙江共同富裕先行探路的重大使命作出贡献。为此,浙江将着眼农文旅产业、工业绿色转型、可持续消费等开展8项优先行动。尤其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行动,提出深化GDP与GEP协同增长的评价考核,探索建立政府引导、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、市场化运营的生态资源资产经济管理平台,鼓励绿色期权、生态飞地等生态产品创新开发等尚需创新突破的举措。
目前,浙江已启动丽水、磐安、景宁、象山、安吉、开化、庆元等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市县试点工作,正在开展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。各地能否走出特色路径,我们拭目以待。
不过,真正将生物多样性融入社会运行体系,还有一段距离。专家们设想,要持续推进专项立法,加大执法力度和刚性;在资源开发、产业布局、城乡建设、重大项目选址时,把它作为评估的重要依据;金融机构也要给予倾斜,让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相关投融资……
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还有待完善。《计划》的附录列出了近期重点项目清单,比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评估工作,就有生态环境、林业、农业农村、自然资源等部门正在分头行动,调查区域是否有重合、调查体系是否能贯通?仍面临协同和整合的问题。
浙江已经行动起来,比如,省生态环境厅与省林业局联合印发《生态环境部门与林业部门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协作机制》,对于在自然保护地内进行非法开矿、修路、筑坝、建设造成生态破坏的违法行为,两部门将加强协作执法。根据《计划》,浙江将更大力度做好执法、宣教、投融资、监测评估、科技人才、国内外合作等10项优先行动,进行全方位支持保障。
期待下个十年,更多生物在浙江“乐活”“安居”。